北京798附近的一家咖啡馆内
,AI数据标注师廖仔在交谈中一再提到店里的咖啡机器人
。 在这家占地近3000平米的咖啡馆内,不少咖啡师围绕着中央圆形岛台工作
,但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台人型机械臂的咖啡机器人。据说
,众汇wetrade官方网站该机器人的脸还是依据咖啡店主理人建模而成
。 
如果时间回到三四年前,廖仔想不到机器人可以冲咖啡,也想不到自己会进入AI赛道 。 99年出生的他 ,专科学历,曾在深圳一家体制内机构工作,因为不想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一辈子看到头,廖仔离职读了一个建筑设计有关的课程。后来,他又由设计师切入AI领域,最后成为了大厂的一名外包数据标注师
。职业变动背后,廖仔的薪资也水涨船高,月薪从一开展3K一路涨到了现在13K。 处在Gap期的苏打也曾试图进入这个领域。 985硕士结业的她此前工作一直顺风顺水,但去年因为跟上司发生矛盾离职后,进入了漫长的职业空窗期 。近半年来,苏打也想过转换赛道 。当下火热的AI领域让她心动
,数据标注师曾被她视为职业转型的方向之一 。 但经过一次兼职后,苏打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就是一个纯烧脑的IC外汇官网体力劳动
,看不到任何上升的空间
。”她对「定焦One」说道
。 作为人工智慧训练师的一个工种,数据标注师2020年被正式纳入政府职业分类目录,但围绕这个职业前景的探讨却是冰火两重天
。 一边是根本大模型高速扩张时期,大厂高薪与“AI红利”吸引而来的数以万计的找工作者 ,全国各地甚至涌现了不少打着AI训练师旗号的培训班;另一边则是弥漫在从业者之中的不安和焦虑,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在为AI打零工
,或者只是wetrade众汇官网入口成为了大模型优化的一个耗材,既难以形成技术积累,也随时可能被AI所取代。 如今
,随着大模型开发从“拼底层参数”转向“争场景落地”,这一工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动
。标注岗位不再像过去那样“批量放量” ,取而代之的是更垂直化的需求和更强的专业门槛。转型成功的廖仔
,和抽身离开的苏打
,正是这股AI浪潮下的两个典型注脚 。 “拧螺丝”的三种姿势:数据标注师的隐秘分层如果想要进入AI领域 ,数据标注或许是最没有门槛的一个岗位——在网络上随手就能找到一份兼职。 「定焦One」体验了一个众包平台的IC Markets外汇官网影片审查兼职项目,使命是为自动售货机做数据标注。正式上岗前,找工作者先得进群进行一轮训练——为500条影片进行标注
,且正确率在90%以上才算通过考核 。正式接单后,以计件方法收费 ,每单费用在0.04元到0.1元浮动 ,标错还会扣钱
。 每个计件影片长度大概十来秒
,需要辨别出顾客从自动售货机中拿走的商品种类以及数目。使命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很多饮品、零食的包装非常接近,加上夜晚光线干扰,极易误判
。「定焦One」尝试标注了20条影片,用时25分钟,完全正确的只有14条。 群里主管培训的教师一再鼓励大家:一开展错误率高是正常的 ,后面会越来越熟练
、正确率越来越高,熟练后每天最多可做3000条影片。 但做过类似兼职的人在社交资讯抱怨:真的做不了太久
,眼睛受不了。在那个标记为11群的近200人大群内
,不断地有人退出、加入,就像一条永不停歇的虚拟流水线。 苏打也在类似的一个微信群里。 前不久,她在招工平台看到国内某个大厂发布的数据标注兼职岗位。专业不限、经验不限
,唯一的门槛是学历——必须是985/211硕士及以上。 这份兼职是为大模型思考流程和输出结论进行打分
。输出结论的正确与否 、是否照顾到了读者的情绪、感受,以及思考流程是否符合逻辑且高效等等都需要纳入考量 。 苏打通过筛选后,也被拉到了一个微信群
。同样的,在正式接单之前
,需要先进行培训和测试
。 苏打收到了一份长达几十页的资料,具体介绍了各个打分维度和评判标准
。根据这个打分体系,她需要先进行两到三轮的试标,达标后才可进行接单
。通过测试后,在正式的标注流程中
,也需保证正确率
。如果正确率低于平均水平
,便会失去标注资格 ,需要再次测试。 据苏打监测 ,她所在群里测试的通过率并不高。 “这份工作的难点是记忆 、理解的成本特别高。在标注之前,你得先理解 、记住他们的评价体系和打分标准 。”更让苏打难受的是,这些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有时候
,面对相似的难题和回答
,她用相同的思考方法去打分
,结论却截然相反。 就像是写没有标准答案的一张张试卷 ,无法通过自我努力或学习提高正确率,只能原地不停得打转、消耗自己的脑力和体力
,最后获得的报酬微乎其微
。苏打告诉「定焦One」,这份兼职也是按计件收费
,标注一件的费用只有3-7元。 比苏打幸运一些,廖仔没有这些严苛的KPI和考核标准
。 廖仔参与标注的是国内另外一家网络大厂的外包项目 。他领导着一个由10名标注师组成的小组。项目里 ,有好几个这样的组别 ,对该大厂的大模型进行评估
、鉴定、指定标注规则 。廖仔会对每天需要标注的使命进行分配 ,再告诉组员具体的规则和评判标精确保客观性 。除数据标注之外,他还需跟算法团队
、产品研发团队沟通,根据上下游反馈变更模型的评估和鉴定
。 廖仔还是以咖啡机器人举例,如果要AI制作咖啡
,那么就需告诉它整个链路
,包括咖啡树如何种植
、咖啡豆有哪些品类、分子架构如何、怎么研磨等等。通过每一步的数据标注 ,对它进行调校,然后再回归到模型 ,让它自主训练。 三种数据标注工作可以大致勾勒出这个职业背后的隐形分层
:自动售货机标注,考验“体力+注意力”,靠重复和熟练提高效率;为大模型的思考流程和输出结论打分,要求较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像在答一道道没有标准答案的试卷;大模型评估,则在标注之外承担流程运维和沟通工作,具备一定自主性。 常有人将数据标注比做AI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在廖仔看来,即便是拧螺丝钉,到他这一步,最起码清楚了用什么软件拧、怎么拧效率会更高。 尴尬的岗位
:关键
,但是廉价站在产业链更上游的Jackson,能从更为完整的流水线上审视数据标注的意义 。 Jackson是海外一所名校研究生结业,现在在上海一家技术公司从事根本模型训练工作
。他告诉「定焦One」 ,模型训练主要涵盖三个部分:预训练、监督微调和强化学习 。 预训练所需的数据量动辄十几TB
,主要出处于曝光爬虫数据 、模型合成数据 、第三方采购数据或公司自有数据 。这一阶段对人工标注的依赖较少
。 数据标注师主要介入的 ,是后两个阶段。微调阶段(Supervised Fine-Tuning,简称SFT)方向是让预训练后的通用语言模型适应特定使命或对话场景,使其输出更符合人类期望。简而言之 ,就是输入特定数据后,教会模型“如何回答” 。 强化阶段(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简称RLHF)的核心是利用人类偏好数据优化模型输出质量。 用再通俗一点的话说明
,SFT是要写出一个答案让AI学习
、模仿;而RLHF则是在AI给出几个答案后
,帮助AI选择一个更符合人类偏好的答案。 廖仔大部分的工作都属于前者,很难量化;苏打的工作则是后者 ,可以计件考核
。而像前文提到的自动售货机标注这类较为简单的数据整理工作 ,将很快被AI替代。 Jackson介绍 ,在微调和强化阶段都可以利用一些自动化手段
,或是利用其他模型生成的数据,但其素材的多元性、正确性以及专业性可能不如人工标注的数据。就像DeepSeek生成的素材一眼就能看出来。 “最好的效果肯定是全部由人工标注
,但(AI公司)老板们比起做个完美的模型
,更在意成本。能用模型合成一个次优平台 ,也是可以接受的
。” 据Jackson估算,一次完整的微调和强化训练多则需要几十万条数据,而且模型还会替换迭代,数据的需求也会成倍累积。据他监测,目前国内的大模型团队有财力做人工数据标注的只有几家顶级大厂
,其他团队大部分都是用别人的模型生成数据
。 根据曝光资料,字节跳动在AI上的投入仅2024年就达到了800亿
,2025年这一数字还要翻番到1600亿
。今年2月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公布
,将来三年 ,阿里将投入超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根本设施。 但即便是这些头部玩家,也必须在各环节精打细算 。数据标注作为成本可控的一环 ,被大厂选择以外包
、众包的方法进行,成为常态
。 苏打每天兼职的工作量大概在3-4个小时,她计算了一下时薪
,也就30-60块之间 。苏打说,这三四个小时必须全神贯注
,一点水分也挤不出。这样的一个付出和回报,如果不是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真的很难持续下来。 但苏打所在的微信群每天还在不断进人
。“你不干
,有的是人肯干 ,费用自然上不去。” 难题的本质不在于数据标注不关键,而在于这类工作缺乏技术壁垒 。大模型的生成、优化是一个非常精细化的流程。每一条数据就好像是布玩偶身上的一个针脚
、斑马身上的一根毛发,很难辨析出其对于整体的意义。在这条流水线上,标注师很难积累出个人水平上的“独占优势” ,非常容易被替代。 没有壁垒
,就难有议价水平
。 从招工网站曝光数据来看,兼职数据标注师日薪多在120-500元之间 ,外包岗位月薪大部分在9-17K之间。几家大厂的正式岗位,月薪则在15-25K之间 。相对技术岗和算法岗,这样的薪资水平并不算高。 被自己训练的AI替代 :谁能突破金字塔
?因为没有成长性,苏打最后放弃了兼职,也不打算再投任何数据标注有关的岗位。为此,她还专门咨询了一位从事AI数据标注多年的朋友。 这位朋友在大模型爆火之前,便加入了国内的一家大模型团队
,后来又跳槽去了另外一家大厂。朝阳领域、高薪岗位,很多人羡慕她踩中了风口,但她劝苏打慎重投递这个岗位 。因为数据标注师职业推动空间有限 ,很难跳进AI产业真正的核心环节。 Jackson也持类似的观点
。 他用金字塔形容当前AI从业者的阶梯式分布:塔底是标注
,腰部是软件
,再往上是做微调和后训练
,塔尖才是根本模型设计和预训练 。“现在基本上是根源决定一切,很难从塔底一层层向上突破
。” 所谓的根源是指学历和学术根源 。譬如,很多岗位 ,学历就是一个硬性门槛 。Jackson解读,软件层面需要本科学历 ,微调和后训练阶段硕士起步
,根本模型基本上都是博士。 就拿他所在的算法岗来说
,找工作要看学历
、实习
、比赛、论文若干个维度。AI圈尤其重视学术根源。如果没有过硬的论文,即便是排名还不错的院校结业
,也很难进入大厂的AI团队 。 “站在金子塔尖的 ,大部分是顶级院校的博士,还需要发很多论文的那种
。”他总结。 与此并且,标注师们训练出来的模型本身,在悄然和标注师展开竞争。会不会被AI取代
,成为悬在标注师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Jackson表示,在一些成熟的文本模型中,模型合成的数据已经替代了80%的人工标注。这背后的逻辑是 ,模型不强时
,对标注的需求就大;标注多了模型水平变强了,AI就会在这个使命或者这个领域把标注师替代了 。 在海外的一些高技术公司
,这样的现状已经发生。 据彭博社报导 ,苹果公司于2024年1月终止了一个与Siri人工智慧业务有关的团队。他们原本主管对读者与Siri交互时产生的数据进行监听解读、标注和理解读者需求。同样因为自动标注水平大幅改良,2022年6月,特斯拉裁撤了200名为其标注影片以优化辅助平台的美国员工。 另一方面,大厂方针的变动 ,也作用着数据标注师的职业前景。 2023年初 ,根本大模型是所有技术巨头竞相投入的战场,百度
、字节 、阿里 、腾讯等大厂商高调押注自研大模型 ,数据标注一度成为不可或缺的根本岗位 。 但进入2024年,这场竞赛明显降温
。多家大厂陆续变更重心,开展从“造更大参数的模型”
,转向“让模型真正落地”。 这一转向
,也直接作用到数据标注这一根本工种的岗位供给与预算安排
。于是,用于拥护根本大模型训练的数据标注需求可能被压缩。将来公司需要的将不再是成千上万“能标数据的人” ,而是“懂业务 、懂模型的人”
。 当然,需求并未完全消失。一方面,Jackson说明
,随着AI技术的推动、大模型进一步落地将会产生大量的软件场景。每当有新的场景出现,就需要找人标注数据 。数据标注的需求仍将长期、大量存在。另一方面,根据清华大学发布的《智慧数据产业推动监测报告》
,2024年数据标注产业有用工需求的公司从2023年的457家升至1195家。另据IDC数据测算,2025年中国人工智慧根本数据服务市场规模将突破120亿元,2019-2025年年均复合上升率(CAGR)约为47%
。 只不过,这些上升更多属于“横向增量”——也就是新场景带来的数据标注需求扩容,而非“标注师”作为工种本身的上升通道被进入
。对绝大多数从业者而言,他们所做的
,依然是为流水线打工 。 已经被AI“抢”过一次饭碗的廖仔对自己的职业将来充满信心。 在来北京之前,廖仔在上海的一家设计公司做了两年设计师 。那时候,AI对于设计领域的冲击已经开展,廖仔所在的公司也不得不向AI转型,决定做一个客服类大模型 。他主动请缨参与其中,这个AI项目为他进入了新世界大门。 后来 ,他从公司离职,对AI进行了更为平台的学习。今年春节后 ,他入职了现在的公司 。每天下班不管多晚
,廖仔都会学习两个小时AI有关的素材,他还开了一个小红书账号“炸毛疯兔”
,记录AI心得。 “凡事发生 ,皆有利于我。”在交流时
,廖仔一再引用这句话。 咖啡店的工作人员时不时会送来一些新品试吃,服务细致妥帖。而引人注目的咖啡机器人一下午并没有冲调一杯咖啡 。最起码现阶段,机器人对这家咖啡馆而言,更多是一个装饰品。尽管将来不可控,但人的主动性始终是关键。 • 题图及文中配图出处于pexels。文中廖仔、苏打
、Jackson皆为化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