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超人”李泽楷旗下的泛亚保险新势力——富卫集团再度冲刺港交所。 2025年5月19日 ,富卫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富卫集团”)第四次递交招股书,冲刺港交所,此前曾于2022和2023年先后三次向港交所递表而无果 。 
虽然成立才12年,wetrade众汇平台富卫集团却借助李泽楷的强烈进取意志和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加持,一直呈现出咄咄逼人的推动态势。根据国际金融服务咨询公司NMG的模型排名 ,富卫集团在东南亚市场的年化新保费排名已由2015年的第十四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五位 。作为后进入者和近十年上升最快的泛亚地区人寿保险公司,富卫集团挑战了东南亚寿险竞争格局
。 在百年老牌寿险公司云集的泛亚地区,它如何后来居上?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汇总梳理发现,成立之后的10年间,富卫集团先后买下11家保险公司。这说明并购是富卫集团推动历程中最鲜明的底色,一部富卫集团创业成长史就是一部并购史。 但与友邦和保诚亚洲等百年老牌领军者相比,总资产537亿美元的富卫集团(不到友邦十分之一)依然仅是中小型公司。矢志成为泛亚区保险领先者的富卫集团当前还存在两块明显的短板 :一是资本市场上市平台 ,二是在中国内地的寿险牌照资质。倘若两项事宜获得成功
,富卫有望再启并购战车
,或对泛亚地区寿险业带来新作用 。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以并购为核心视角探讨剖析富卫集团上市融资的动机、连续并购的富拓外汇开户的特点和整合成效,并寻求其对中国内地中小型寿险公司转型和自强推动的启示 。 10年11次并购李泽楷对寿险业倾心早自1996年 。当年 ,众汇官方网站他旗下的盈科集团收购鹏利保险并将其更名为盈科保险,并于1999年在港交所上市,但在2007年出售并私有化退市。 由此可见
,李泽楷一开展就不愿意通过新设机构进入寿险业。与新设公司相比,并购具有节约时间、绕过监管限制 、快速扩展市场份额和实现方针方向等优点。 出售盈科保险6年之后 ,李泽楷再度以并购手段进入寿险业。2013年,富卫集团诞生于李泽楷收购荷兰国际集团(ING)在中国港澳地区和泰国的保险业务,总部在香港 ,但注册在开曼群岛
。此后
,富卫集团开动并购战车
,进击不同区域市场 。 富卫集团曝光称,鉴于人口基数、中产阶层占比及与亚洲其他地区相对比大的保养缺口,预期东南亚将成为亚洲人寿保险市场上升的主要动力 。在此推动方针指引下,富卫集团希望通过发挥自身的资金、人才和运维优势
,捕捉东南亚人寿保险市场上升机遇进而成为泛亚区领先的保险公司
。有关并购亦围绕上述区域展开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汇总梳理发现
,短短十余年,富卫集团完成了在10个政府和地区的11次并购 ,顺利买下11家保险公司
。 监测研究可见,富卫集团在东南亚的并购历经奠定根基的早期阶段、市场全涵盖的高速扩张期和近年加强变更期三个阶段 ,XM外汇官网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中国香港市场为中心,渐渐向周边区域扩展,以充分发挥香港金融中心辐射聚集作用;二是聚焦东南亚市场 ,快速构建起跨区域、多市场业务网络
。现已涵盖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等10个市场;三是收购多采用控股方法,如对泰国汇商银行人寿(99.2%股权)、富卫印尼(更名后,先收购50.1%股权,后增资至79.1%)等采取绝对控股方法;四是重视银行保险价值 ,通过收购汇商银行和渣打人寿等方法有效降低获客成本,实现高价值上升;通过与马来西亚汇丰银行、泰国汇商银行 、印尼PTBC订立10年、15年、20年独家银行保险协作伙伴关系垄断银保渠道;五是并购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做加法
,而是有所取舍 。当不符合方针方向和资源整合原则时,果断放弃 ,如出售TMB银保业务用以补充资本
。 将来 ,富卫集团的并购有望在中国内地寿险牌照突破和技术保险生态的深耕两方面展开。富卫于2014年9月在上海成立代表处﹐并在其官网上称“致力于在中国大陆地区申请人寿卫生保险牌照及市场调研 ,留意中国保险市场的推动,为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奠定根本”。2021年5月 ,富卫获得中国内地工商名称的预先核准
。其在中国内地的寿险牌照至今尚未见进展
,但其在官网上宣称“正寻找合适的长期协作伙伴﹐实现互利共赢”,并罗列了寻找协作的多个领域
。 跃升为区域第五名连续并购案给富卫集团带来了什么 ? 短短十余年,富卫集团实现了在东南亚市场的追赶 ,跃升为东南亚排名第五大的寿险公司
。其中 ,富卫集团在泰国、菲律宾和印尼市场已高居第二名
、第四名和第四名,成为多个区域市场的关键挑战者 。 客观而言
,富卫通过并购实现短期内十个市场的人身险特许经营权和市场名次跃升
。与此并且,连续并购还带来了包括业务平台、员工队伍
、客户根本和品牌等慢变量
。这些变量价值的释放取决于市场生态和客户需求及自身运营水平
。拉长时间看,并购价值的评判取决于公司经营绩效和长期内在价值的提高。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市场上升是并购增值的根本 。只有在上升生态下,并购的红利才能释放
。东亚和东南亚保险业的架构上升机遇确实为富卫集团并购价值的实现供给了有利的领域生态。2019年,收购汇丰泰国及马来西亚业务后 ,富卫年化新保费突破10亿美元;2023年
,港澳业务年化新保费同比上升56.4%至8.02亿美元;2022-2024年,中国内地访客年化新保费从4200万美元增至2.64亿美元 ,上升6.3倍。2024年,富卫香港(及澳门)年化新保费分别贡献新业务价值(按固定汇率计)同比提升57.3%。这促使其香港分部在业务权重和增速方面处于第一方阵。 在通过并购快速获取市场的并且 ,富卫也因此积累了巨额商誉和较高的消化成本 。富卫财报呈现,截至2024年,商誉及分销权账面值达30.85亿美元,占总资产10%
。并购以来
,富卫集团处于长期亏损与微利情形 。2022年至2024年
,富卫净利润分别为-3.2亿美元 、-7.17亿美元和0.24亿美元
。富卫集团数次冲击上市
,显然有补充资本之意。 连续并购更让富卫集团面临整合消化挑战
。富卫集团需要时间适应不同政府和地区的监管、文化和市场竞争等具体现状 。如
,香港和澳门分部是其业务较强的支撑
,但在此地区仅位居第十名;2019年收购的泰国汇商银行人寿保险 ,因整合不顺和竞争加剧
,2024年新业务价值仅同比上升9.9%
,低于收购时承诺的15%复合上升率。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
,富卫集团此前四次冲击IPO未果,固然有操盘者不想贱卖资产
、推迟上市以待市场回暖等诉求 ,但客观上也是潜在理财者对其财务脆弱性、高估值定价 、业务区域集中与法规风险、监管合规与业务扩张平衡难题和保荐人变动等诸多变量的投票。 进一步研究发现,富卫集团被收购标的在当地市场虽然具有多年运营根本,但经营存在市场份额较低、上升乏力、产品收入率低 、盈利弱和资本压力大等难题。但从十余年的经营业绩整体监测,富卫集团运维团队表现出了相当的落实力与方针韧性
。富卫集团新增保费从2014年的3.09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9.16亿美元
,实现5.2倍上升
,年复合上升率约20.3% ,高于市场整体的个位数增速。 虽然长期盈利现状不佳,但继2023年第一次实现营运利润为正之后,2024年首度实现净利润扭亏为盈。良好的势头还在延续
:2025年一季度,富卫新业务合约利润同比上升55%至4.65亿美元,新业务销售同比上升46% ,达6.79亿美元
。这意味着富卫集团步入良性推动情形。 联手顶尖理财机构有效整合的关键在于怎么让客户选择购买富卫集团保险产品。 在激烈的竞争中,富卫有何特色产品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发现
,富卫将不同人寿保险和理财产品进行多元产品组合
,供给简单易懂而且切合需要的计划。2024年,核心产品线分红人寿和非分红人寿分别贡献36.5%和28.0%的新业务价值 。事实上,目前中国内地寿险公司亦在大力转型
,寄望分红险成为主导产品,以减轻不同利率生态下的利差损难题。 在以分红险为主的产品方针下 ,如何提高理财收入
?财报呈现,富卫理财遍布全球
,以北美和欧洲及亚太为主
,投向则以固定收入类为主,辅以权益类理财 。 在高手如云的国际理财界如何不落下风 ?监测发现,富卫集团通过与阿波罗资管和贝莱德等顶级机构协作,强化理财运维水平。凭借稳健的理财方针、高分红实现率及创新产品设计,部分产品在亚洲储蓄险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比如盈聚系列分红实现率近年平稳在95%-105% ,产品收入率普遍为5%-6%,部分产品甚至超7%(如盈聚·天下)。但香港保险监理处的分红险“限高令”将于2025年7月生效:港元和美元保单演示利率上限分别为6%和6.5%。富卫集团为应对此新规 ,于第二季度对核心分红险产品加大优惠力度,以提高竞争力
。此举将对其理财水平倡导新的挑战。 怎么有效触达方向客户 ?富卫集团几乎实现全渠道销售,如银行保险 、经纪/独立理财顾问和纯网上保险等
。其中,与中国内地银行保险“多对多”协作模式不同,富卫与22家银行设立独家协作关系,涵盖超2.2亿银行客户 。此渠道保费在2024年贡献46.6%新业务价值;专属代理人远超领域平均增速 ,百万圆桌(MDRT)跨国公司排名第6;经纪/独立顾问签约超2900名协作伙伴,聚焦高净值客户 。 该公司还注重技术赋能,拥有以数据解读为核心的专用数码根本架构,拥有超过290个活跃人工智慧模型。 股东架构多元连续并购需要雄厚资本作为支撑
,长期整合则挑战高管团队的水平和股东的耐心。 多元的股东架构和规范透明的治理框架为富卫集团推动供给了制度保养。富卫股东架构呈现“李泽楷核心运维+国际资本赋能+高管员工持股”的三重特征,既保养方针决策效率,又通过顶级机构理财者增强资本实力,还能调动高管员工团队的主动性。 富卫将公司治理定义为“允许对业务运营进行强有力的运维和运维的架构 、运营模式
、个人和其他机制
,并且适当思考股东的长期价值和关键利益有关者(包括客户、监管机构和其他协作伙伴)的利益”
。 有效的公司治理使其能够根据其风险理念和风险偏好实现方针方向
。 高管团队是方针落实的保养。财报呈现
,富卫高管团队均拥有二十多年国际保险市场经历
,13人的董事会团队专业领域涵盖理财、营销、精算、产品和风险运维等领域 。这为并购整合与日常运营奠定了专业根本 。 细分监测 ,富卫集团成立之前,李泽楷下属公司盈科保险板块已对保险领域进行十多年的探索试水 。2022年,李泽楷曾表示
,“我一半的资产在保险和金融服务领域;电信、传媒方面
,我和同事协作得很好,所以我大部分时间都在保险上。”富卫公司总裁黄清风则拥有超过30年的保险领域经验和精算师资格 ,曾在保诚和友邦等头部寿险公司北美
、亚洲及中东市场担任关键领导职务。 股东应有方针耐心成立仅12年的富卫集团,通过连续并购不断进击不同市场
。它的成长之路为中国内地中小型保险公司供给了哪些有益借鉴
?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并购并非万能 ,须客观看待并购在公司推动流程中的作用 。优秀的运维团队
、市场上升红利和资本的方针耐心是并购成功的铁三角 ,缺一不可 。成功的并购并不仅是简单的资本交换市场,而是在资本助力下促进方针、业务
、人力、品牌和渠道等因素进行有机整合统一,最后产生化学反应与价值增值。 二是优化监运维念,完善保险供给侧制度供给。监管者可以资源整合视角为中小型公司转型推动供给优质制度供给。中国内地保险业已进入低速上升阶段,高质量推动是主旋律。面对部分中小型寿险公司推动不景的现实 ,监管层可通过放松管制给予有实力的资本方整合资源松梆解压
。 三是加强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变革 。作为中小型保险公司
,富卫集团保险产品收入率较高 ,对客户具有较大吸引力
。这源于其保险资金运用的全球化配置。全球规模内的资产配置为保险资金高回报率供给了可能性 。对此 ,监管机构可思考在产品理财规模和地域限制方面给予一定的法规红利 ,鼓励中小型公司实现创新推动、差异化推动和特色推动。提议在风险可控的根本上,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变革,渐渐放开保险资金理财有关限制,探索保险资产运维的国际化 ,提高产品竞争力 。 四是中小公司当自强。除了并购因素
,富卫集团市场地位不断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具有清晰的推动方针、良好的治理架构和连续深耕并把握方向市场的上升机遇,最后走出了一条并购增值加运营效率提高的特有成长之路。反观中国内地一些中小保险公司
,不仅成了股东的“提款机”(详见《75家寿险公司“体检” ,十余家偿付水平成谜》),销售导向依旧未变。
|